首页
>政务公开>服务资讯>政策文件

关于印发《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 11- 26 11: 13浏览次数:

三台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

体系规划》的通知


三府发〔202247

 

园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已经县十九届政府第 2 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三台县人民政府

20221018

 

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省委王晓晖书记对进一步加强省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提出的讲政治、 抓发展、 惠民生、 保安全,在新的赶考路上以上率下把四川工作做得更好精神,以及中央、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依据《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绵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和法律法规,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根本着力点,制定《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建设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三台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确保了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三台县、乡(镇)两级应急管理机构职能、力量配置全面到位。调整完善了三台县应急委员会及生产安全事件、抗震救灾等 18 个专项指挥部建成县-片区-乡镇-村社区四级互联互通的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建立了风险会商研判、防控协同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规范运行机制,统一领导、高效协同的应急管理体制及应急指挥机制初步建立。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健全完善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推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军地协同、区域联动,优化资源力量配置。制定了部门联动、县(乡镇)联动及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的系列文件,与游仙区、涪城区、盐亭县、梓潼县等周边县(区)建立了应急联动合作架构,初步形成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互援、多方互动抢险救援新格局。     

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级、各部门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生产安全事故三项指标连年下降,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纵深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改革任务圆满完成。继续出台贯彻《三台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暂行规定》,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安全生产四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常态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事故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强力实施依法治安,狠抓执法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安全生产警示和震慑作用进一步彰显。持续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加强重点岗位人员技能培训,深入实施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科技兴安,扎实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县标准化企业达70家,建成四川省安全社区”1另有2四川省安全社区持续改进顺利通过复评。建成绵阳市安全社区”16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36起,主要原因多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事故发生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全县工业生产安全风险呈可控状态。  

三、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针对全县常见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重大风险隐患,做好会商研判、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等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防灾减灾任务。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通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自动化实时监测隐患点等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和五进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群防群治的防灾减灾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没有发生森林草原火灾。虽然发生洪涝灾害23次、干旱灾害发生1次、风雹灾害3次,但没有出现无责任人员死亡。全县共有地质灾害点29处,每个镇、村(社区)委派专人负责具体的地质灾害点,并有对应的应急措施,使其所有风险均为所控状态。建成精细化要素预报系统,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得到加强。

四、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       

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组建为重点,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以专家队伍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完成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力量、应急救援专业化力量三重应急力量配置。通过建立县、乡镇联动和部门联动、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以及加强区域应急救援联动,增强了应急救援能力。实施《三台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三台县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 年)》,开展2处森林消防直升机应急起降点和3个应急取水点等重点项目建设,组建了消防抢险救援大队、武警部队应急救援中队等20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全骨干队伍和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专业装备设备。成功应对20187.11洪涝灾害20208.12”洪涝灾害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五、应急通讯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了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利用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成县应急广播平台1个,乡镇前端33个,村(社区)462个,应急广播接收终端9190套,城区防洪应急广播终端40县镇村视频调度会议系统496套,视频监控摄像头106套,组成应急广播+城区防洪+视频调度+视频监控联动的应急指挥调度体系。依托公网形成了应急通讯对讲机群。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增强

十三五期间,认真落实三台县应急物资储备规划(2016—2020)》,完善了以县、县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以灾害易发乡镇、边远村社建立的应急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截至目前,建成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乡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33个,村(社区)物资储备站点139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全县统筹、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调度的原则,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全县各级救灾物资仓库储备数量,总体能独立应对较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在周边县区协助下可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所需。

专题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预期值

完成

情况

实际

指标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0%

已完成

下降12%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0%

已完成

下降10%

3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5%

已完成

下降100%

4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

十三五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5%

已完成

下降100%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三五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5%

已完成

下降15%

6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 19%

已完成

下降20%

7

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 6%

已完成

无人员死亡

8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控制在1.3 %以内

完成

2%

第二节  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县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从新发展阶段要求来看,我县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不足。

一、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职责边界尚需进一步厘清,推进相关工作多部门协同、军地等多方面联动的紧密衔接机制不够健全,社会救援力量以及公众参与应急的工作机制仍需加强。实践中协调联动存在一定盲区,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各单位部门仍然以松散的条状管理模式为主。目前,各单位部门间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应急联动体系,缺少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及高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机制。

同时,需要进一步明晰新体制下的应急工作职责,规范应急工作程序,完善全县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乡镇、部门、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应对全灾种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安全生产监管还需加强

我县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安全风险加大,新兴行业安全风险逐渐凸显,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较高。工贸行业生产安全人为责任事故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企业责任人安全意识不高、安全责任清单落实不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精准、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不平衡、行业监管和企业投入不足等问题仍存在。非煤矿山、危化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企业风险隐患点的监测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任务重,量大面宽,人员力量和装备仍需加强。

三、防灾减灾能力仍需提升

自然灾害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专业能力不足。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和评估工作有待加强。重点风险隐患防治工程推进较慢。各类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在安全监测预警、执法监管、指挥决策、救援实战中的运用仍然占比较低,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智能化感知、监测、预警和处置系统应用水平不高。交通、住建、信、水利、自然资源、气象等部门的监测信息系统未能有效整合。森林防火、三防预警、有限空间等重点隐患场所,缺少前端感知预警设备,通信保障能力弱,无法支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作战,在救援指挥中出现打不通、看不到、联不动、搭不快等问题。应急物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应急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功能不全,物资调度作用有限。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还急需提高。

四、应急救援能力亟需增强

应对不同灾害事故抢险处置专业化能力不足,应急救援的专业装备、专业人才明显欠缺。救援专业技术支撑力量弱,专家队伍还不能覆盖全灾种需要。应急队伍救援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救援过程能力薄弱的劣势凸显,特别是在矿山、危化品、森林火灾、抗洪抢险、地震方面发生的安全事故或自然灾害,救援队伍只能凭经验、凭主观能动性开展应急工作,难以圆满完成应急救援工作,救援效率有待提高。部分乡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在各部门,以兼职为主、专职少。村(社区)主要依靠村(委会和联防队伍,开展临时性的应急处置工作。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讯能力还需增强,应急现场处置所需通信等保障还不到位。部分应急预案还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指导现场抢险救援的实用性不强。

 

 

第二章  十四五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的韧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安全发展观的思想,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快速、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等建设等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先进的应急救援装备,以及科学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辨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增强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四五期间,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人民安全保障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仍然较高,受限空间、粉尘爆炸和液氨制冷等传统安全风险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带来的新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监管水平与新产业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适应。新冠疫情后实体经济面临的压力,对企业生产安全投入和社会安全稳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较大

三台县海拔高度307米至672川中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质条件脆弱区和森林火灾中风险地区,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发生风险高,各类自然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事故呈现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的特点,自然灾害防范应对任务重、难度大。

四、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专业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精神、绵阳市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以及市第八次党代会和绵阳市委八届一次、二次全会精神,及三台县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以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确处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坚持预防为主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以防为主、准备为先的理念,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推进由应急处置为重点向全过程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转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四、坚持依法治理

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注重科学应急、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配套地方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标准规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法治化。

五、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新时代新路径新方法,创新西部浅丘地区特色的应急管理新模式。深化应急管理改革,破解制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全覆盖、网格化、规范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

六、坚持共建共治

坚持群众路线,强化群测群防,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市场作用,拓宽应急管理社会化共同参与渠道和程度,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应急管理共同体,增强社会安全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目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事故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提升。

专题2   三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1

生产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5%

约束性

2

单位全县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 10%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生产总值比例

<1.3%

预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二、分项目标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防治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基本构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力量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标准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和协同高效的应急处置流程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县、乡镇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50%全县各乡镇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村(社区)精细化应急管理得以实现。各类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各环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处理流程完善。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应急预案对已知风险隐患类型覆盖率达100%,预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目标。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非传统高危行业和新兴行业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到 2025 年,全县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扩大安全宣传教育覆盖率,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人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实施《三台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专题实施方案,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三)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目标。

加强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主动防控、综合施策,建立健全全覆盖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治理的地质灾害全域整治模式,深入推进实施《三台县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专项方案;强化科技引领、专业支撑、装备提升,落实完善人防技防并重的地质灾害科学防控体系;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全面构建权责分明、保障有力的地质灾害分级防治格局,整体提升全社会抵御防范地质灾害风险的综合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安全保障。

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发布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持续推进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级安全社区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发生后8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四)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目标。

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社会动员和舆情引导、恢复重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应急力量进一步壮大。根据直升机停放和飞行作业半径,建设覆盖全县森林区域直升机救援起降点和取水点新建1森林消防直升机应急起降点,航空应急量基本实现1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应急信息化体系6个应急管理支撑体系,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大、特大灾害事故,全力打造符合三台县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急管理格局,全面提升三台县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市、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负责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县、乡镇分级响应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规范指挥处置流程。优化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县、乡镇上下贯通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多部门共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灾害事故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我县与毗邻县(市、区)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统筹社会救援力量,整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急志愿组织力量,建立专兼职专项抢险救援队伍;建设专业化专职应急指挥员队伍,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指挥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指挥处置的科学性、安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高基层关键基础设施和重点场所的安全韧性,提升基层重要设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抗御常见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责任。充分发挥县、乡镇两级应急减灾机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综合牵头责任,完善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指挥调度、协调协作等制度。制定县、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间自然灾害防范、治理、救援工作责任清单,提升各级各部门防治救协同效能,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加强消防治理责任机制,优化火灾风险防控体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及设施建设。健全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评估结果应用。

三、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分层级开展救援队伍建设,按照基层、基础、骨干、保障四类队伍性质与功能组织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村级防范性救援队伍,完成的终端任务。建设乡镇半专业救援队伍,形成应对事故灾害一线力量,主要承担处早、处小和人员互救、避险等任务。建立县级基础性保障救援力量,实现人员、设备规模化,能够快速反应,控制事态,解救人员,成为应对处置事故灾害主体力量。主动联系市级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补齐应急救援短板,增强应急救援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和乡镇、片区与县级、市级相关政府部门的各项对接工作,搭建条块无缝对接的新工作平台,保证政府各部门在社区、村镇的各项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村镇、社区的安全维护,由专业安全监督向综合统一管理为主转变,形成上下衔接,左右畅通的应急组织架构。

优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在全县布局,明确职能定位,配备先进适用救援装备,提升专业应急救援水平。健全应急救援力量的管理考核、指挥调度、激励奖励、支持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提高队伍战斗力和稳定性。

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以国家、省、市、县突发事件总体预案为遵循,针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和社会公共安全四类应急风险类别,推进县级总体应急预案、县级专项应急预案、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应急预案、片区、乡镇(社区)综合应急预案、重点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安全应急预案、村(社区)委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以及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的预案体系建设。定期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形成各类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和动态修订机制,着力提升预案的针对性、实用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界定各级各部门职责边界,统筹做好上下级、同级、政府与企业等相关预案衔接工作。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加强应急预案审批、备案等流程管理。

五、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以县级应急物资储备为枢纽,以片区、乡镇、村社、园区和县级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科学调整现场管理与保障类、生命救援与生活救助类、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全县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立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引导特殊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增加应急器材配备,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应急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统筹与指挥机制,保障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跨区域优先通行。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六、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化体系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整合在用、拟建系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评估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推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监管、特种设备等领域建设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平台。综合运用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遥感监测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基于大数据计算提高灾害险情分析精度与准确度,进而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工作质量。提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确保灾害信息的精准化,辅助决策的智能化。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确保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构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和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通信网络抗毁损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构建科学、全面、开放、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重点提升指挥协调、风险防范、救援处置、监管执法等应急管理能力,以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第二节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查清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基础信息底数,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专项整治,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掌握重大安全风险基础信息

各地各重点行业部门要督促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常态化摸排辨识重大风险工作机制动态掌控风险变化;定期评估各行业安全风险,建立完善区域安全风险数据库,不断完善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指导和推动重点企业制定系统化、标准化的风险清单,明确风险位置、特征、控制措施、监管人员等基础信息,统一管理企业基本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信息库,做到重大风险实时处于管控状态;督促高危企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分布图,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实施差异化动态监管;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县级行业部门定期梳理汇总本行业重大风险分布情况,清监管底数和风险状况,精准部署落实防范化解重点工作。

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持续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提档升级,健全清单制管理制度,形成各级党政领导、行业部门和企业用清单管理安全的体系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监管职能作用,突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事故防控结果导向,创新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机制,改进督导检查、巡查督查、调研指导的工作方式。建立乡镇及县级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年度述职制度,督促属地党政及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厘清重点行业安全监管职责,明确新业态、新行业安全监管部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制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若干规定,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安全考核,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健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评判其风险及危险程度,动态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红橙黄蓝四色图,分层级分类别落实管控措施,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常态化排查管控机制落实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记录、通报、报告等重点环节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推动企业全员参与排查整治隐患,形成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常态化运行机制。

四、实施企业本质安全提升行动

推动建立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黑名单制度和禁限控目录,严格产业园区空间规划布局和安全准入管理,从严审批高危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强化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推动高危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持续推进矿山综合整治,从源头上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小型矿山整合重组,提升开采规模。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工作,强化行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工艺和装备。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程,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的标准化。

五、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效能

进一步明确层级执法职责,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十大监管方法,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工作模式,探索清单制+执法工作方式,提升执法效能。统筹县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力量,持续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园区、工贸企业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处罚,密切行刑衔接,以典型案例提升执法警示与震慑效果。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全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推动安全生产监察执法装备设备升级换代,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安监执法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实行聘任专家开展专业服务机制,逐步完善风险监管机制。

六、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

立足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制度性成果,提升全县本质安全水平。定期指导和规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工作,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区、农业农村、城乡消防、危险废物、涉爆粉尘涉氨制冷城市安全运行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排查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推进重点监管企业纳入监管全覆盖;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分级督办制度,在精准分析事故和科学研判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事故多发频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问题及重大隐患,实施挂牌整治制度,将挂牌整治成效纳入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年度工作考核,推动重大风险有效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

危险化学品方面。全面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运用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对危险化学品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监控,推进监管数据归集共享;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许可、科技推广、技术治理等手段,切实将重大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实现危险化学品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企业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全覆盖。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积分管理试点。深化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治理,严厉查处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中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非煤矿山方面。强化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严密管控安全风险。持续开展安全风险动态评估,做到一矿一策。依法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加大整顿关闭不具备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力度。督促全县范围内边坡高度200米以上的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堆置高度 200 米以上的排土场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并正常运行。开展露天矿山边坡安全专项整治,严禁一面坡开采。

消防方面。制定大型综合体、高层建筑、多合一场所、古建筑、重要景区景点等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冬、春、夏季火灾防控和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综合治理,重点整治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疏散通道不畅通、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突出消防问题。加大城镇燃气用气安全宣传、隐患排查与整治,对餐饮、学校、机关单位和高层居民楼等日常用气安全监控与管理。大力开展消防生命通道疏通、重点场所治理、突出风险整治、乡村火灾防控、重点行业管理等攻坚治理行动。

交通安全方面。严厉打击三超一疲劳、醉驾酒驾、无证无牌行驶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非法营运行为。加大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开展运营客车安全监控及防护装置整治”“坚守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红线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特别是农村道路和公路铁路并行路段的安防设施建设、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公交车和桥梁防护安全专项治理等,鼓励普通国省道设置中央隔离设施。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严厉查处上跨高速的公路桥和下穿高速的公路桥涵的超载超重超速超限等违法行为。

城市建设方面。持续开展城市危险房屋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完善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建设工程领域各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大型脚手架、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依法打击非法分包转包等建筑市场违法行为。优先解决智慧安全城市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物资通讯保障、基层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问题,着力提高应急快速响应能力。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发生。

工业园区方面。全面落实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一园一案治理,推进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园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空间的安全准入管理,严格执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准入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准入条件。加强高风险园区安全管控和深化安全隐患整治。推进工业园区(功能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区)公共设施安全。

危险废物方面。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固体废物属性鉴别鉴定,持续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处置能力,消除危险废物储存带来的安全隐患。加强煤改气、洁净型煤燃用以及渣土、生活垃圾、污水、涉爆粉尘、饮用水、土壤环境等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工贸行业方面。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工贸企业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实施智能化控制与在线监测监控。开展冶金企业、高温熔融金属、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涉氨制冷、工贸行业企业检维修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等重点环节部位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标准化安全生产,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科学布局密集型作业场所,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场所科学布局,实施空间物理隔离和安全技术改造。加强春节、高温季节、销售旺季等重点时段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深化烟花爆竹分包转包、经营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烟花爆竹流向信息管理、过程管控和现场管理,从严实施行政许可。

特种设备方面。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持续推进公共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电梯、高层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锅炉范围内压力管道、液化石油气充装、油气田采气压力管道、天然气高后果疏散管道等专项整治,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有效提升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有限空间方面。建立各个企业、单位的有限空间清单台账,实施有限空间清单制管理。强化有限空间风险辨识全面、作业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加强员工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及其应急救援知识教育与培训,尽可能减少有限空间伤亡事故。

农村安全方面。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增强林业火灾消防管控。强化农业机械安全源头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农机合作社清单制管理,促进老旧机具淘汰报废,开展变型拖拉机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农机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村沼气工程安全清单制管理,实施沼气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全过程管理,强化户用沼气池出料”“清池安全管控。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和管理,统筹抓好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完善有关标准和规范,开展抗震设防烈度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房改造试点工作。加强具有地质灾害风险农村房屋灾害监测,避免遭受地质灾害。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维护和保养,在事故多发路段增加交通安全设施和道路监控设施安装,切实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三节  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工作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救相结合,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救综合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一、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加大灾害综合风险调查与评估工作力度。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评估工作,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编制县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绘制县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和重点灾种风险区划图,修订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综合风险区划。积极推进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等的深层应用,推动综合灾害信息数据共享。

二、完善多灾种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 

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检测预警,组织编制风险等级分布图,有针对性地开展事故灾害风险形势研判,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延长重大灾害天气过程预见期。优化升级三台县域自动气象站布局,解决区域内自动气象站汛期网络传输问题。利用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统筹多灾种灾害信息管理,实现气象观测站、洪水预报站、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林火远程监控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基层监测员队伍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救灾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部门灾害信息员制度。规范自然灾害风险监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精准发布制度。完善实施互联网+监管模式,对风险隐患责任制+清单制管理。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发布工作机制,依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健全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与文化广电、宣传、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三、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能力建设 

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工作,加固涪江等河道危险堤坝,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开展河心沙洲岛风险整治,进一步提升河心沙洲岛防灾避险能力。强化供水调度,优化调度涪江和凯江、梓江、江等流域内各类水源,提升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及正常蓄水功能,保障城乡供水和应对旱情。加强汛后隐患排查、修复损毁工程,提升防汛抗旱综合能力。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四、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防治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完成重点场镇周边滑坡、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建立完善灾害预报、应急会商、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及地质环境数据库,加强基础群测群防与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报预警,及时准确对雨情、水情等要素数据进行滚动预报,加强对次生灾害预报,特别要提高局部强降雨、山洪等预测预报水平,预警信息发布要到村到户到人;开展威胁城镇、重大工程所在区域、交通干线及其它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推动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边坡、沟口、临坎陡崖下的农户易地搬迁工作。对大型崩塌滑坡体、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在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农村山区道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御和保通能力

五、持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和统一高效的防灭火指挥体系,科学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高效、规范有序的森林火灾处置机制。推进森林防灭火队伍规范化建设,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监督执法力度。落实森林防火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护林联防新机制,构建森林防火基层防控体系。大力推广北斗和5G火灾监测、无人机巡护、野外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航空消防等技防建设;大力推进防火道路、专业队伍营房、停机坪、取水点、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综合防控能力和扑救水平。

、做好灾情信息统计报送工作 

组织和指导相关行业部门、乡镇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提供本部门(行业)的灾情及其他相关数据。在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下,推动行业部门完善各自领域的信息系统,分级建设集灾情信息管理、救助决策支持、救助指挥调度等功能的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做好自然灾害快报、自然灾害情况年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救助情况报告等灾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信息发布工作;建立健全灾情核查制度、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制度,根据灾情情况,分级负责,开展核灾工作。确保灾情报送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

整合公安、消防救援、交通、综治、环保、应急、气象、水利、住建、卫生和地震等单位监测网络,建立全县监测数据库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应急指挥综合应用平台,并接入市级平台,形成市、县、乡镇上下贯通、数据共享分析、部门联动协作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实现监管监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政务管理等功能。

、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运维管理 

加强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体系中,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实现十四五末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充分统筹,利用全县辖区内的人防工程、公园、体育场、学校、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资源,推进多灾种、多级别、规范化和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升灾害应急保障水平。 按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180-2017)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GB 21734-2008)等相关标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保障机制,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保障能力。完善全现有避难场所设施,健全应急标志标牌,补充硬件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物资。规划新建区、乡镇、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容纳人口数量。

、加强灾后救助恢复重建 

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制度,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完善评估标准与流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健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加强与在外务工重建户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损毁民房重建进度。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地址,统筹考虑异地重建后群众就业和生活问题。

 

第四节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设应急救援力量五大体系,强化三重应急力量配置, 建立各级各类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一、强化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

加强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统筹全县武警、民兵、机关干部、志愿者、大型企业、医疗、电力、通讯等力量,形成综合化、等级化应急救援队伍细化各支队伍职责,配备各类装备与设备,加强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成以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以片区、乡镇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督促和引导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依托社会专业救援队等各方面力量组建隧道救援、爆破、洪涝、破拆、水上漂浮物处置、危化品转运等专业救援队伍,提升特殊应急场景下的救援能力。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构筑志愿者社会参与平台。

二、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 

支持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力量体系,优化力量布局, 打造区域30分钟救援圈。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配备先进适用装备,提高综合救援能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救援队伍,建立以三台消防救援大队为主干,各片区消防救援站为支干,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力量体系。加强城市消防站、片区、乡镇消防救援队建设,打造应急救援力量分钟调度圈。

三、建好专业性骨干救援力量 

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采用共建、合作等方式,调整充实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补充更新技术装备,形成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好县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消防抢险救援大队、武警部队应急救援中队等20县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救援水平。健全完善部门应急救援保障队伍。建立行业专家、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组成的技术支撑类应急救援队伍。

 

第五节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健全应急物资及应急装备采购、管理、使用机制,建立捐赠物资管理制度,明确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分工储备责任,有效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一、完善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按照全县统筹、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调度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完善救灾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在芦溪镇和潼川镇、西平镇、塔山镇、观桥镇等片区中心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各个乡镇建立灾害物资储备点,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县级有关行业部门牵头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工作,按职责分工和有关应急预案要求完成具体储备任务,建立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管理制度。适时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统筹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县财政部门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保障。各责任单位加强对储备物资、技术装备的管理,确保应急物资、技术装备质量可靠,数量充足。

二、强化应急救助物资保障 

立足防大灾、救大灾需要,结合三台县辖区洪涝、地质、防汛抗旱、森林草原火灾、工贸企业事故等易发灾情及核事故可能受灾情况,根据辖区不同风险和灾情特点,确定各类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合理布局并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全县应急物资分类储备、统一入库管理和应急物资统一调度工作制度,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建立政府主导的集中储备与企业等社会力量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建立与周围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形成联动共享机制,提升县级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水平。

 三、强化应急救援装备保障 

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保障。改善和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装备现代化。加强政企合作,引导特殊行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增加应急器材配备。因地制宜重点配备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等大型装备、特种设备及器材,包括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石油化工救火等设备,地质、抗洪抢险等重大自然灾害大型救援装备,应急指挥、通信、运输和救援车辆,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消除等特种设备。完善社会救援装备征用制度大型专用应急救援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创新,加大对重点地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投入力度,对应急装备设施和多功能器材设备研究、生产,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试点探索。健全权责明晰、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抢险装备保障机制。建立应急抢险装备器材紧急调用和征用补偿机制。

四、加强捐赠物资管理工作 

建立社会捐赠管理制度,畅通社会捐赠渠道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接受应急捐赠的咨询和工作联系方式、捐赠款项专项帐户等信息。对接受的社会捐赠财物实行统一接受、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建立受赠财物的使用制度和专账财务核算制度。接受捐赠的情况、受赠财物的管理情况和使用情况及时在媒体上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对捐赠物资、设备、资金的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宣传机制,大力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第六节  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应急管理依法治理水平。

一、建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发展新阶段形势需要,科学配置专业干部人才,解决人才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逐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县、片区、乡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年轻干部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排查监管和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在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显著提升。

二、大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细化实施意见和落实措施。完善干部职工学法普法制度,常态化开展法治培训,提高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能力。建立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大力开展法律七进”“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等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法治意识。组织开展以案释法警示教育,用真实案例教育干部职工时刻警钟长鸣。

三、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整合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震减灾、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行政监管职能,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健全完善县、片区、乡镇监管执法体系,配齐配强专职监管执法人员,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权责,明确执法范围、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执法。建设互联网+综合监管执法平台系统,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依法为执法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为执法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 备现场执法专用移动笔记本电脑、无线打印机等设备,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标准,统筹配备执法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等执法装备。

四、强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督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监督,常态化组织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行政执法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机制。打好监管组合拳落实安全生产事故一案三查,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监督管理,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充分运用督查、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完善事故调查组织、经验教训反馈和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通过事故反思,及时补足应急管理链条的缺位。监督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严惩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

 

第七节  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依托三台县大数据中心,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升指挥协调、风险防范、救援处置和监管执法等能力。

一、加快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建设三台县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化系统,采用模块化、组件化、智能化设计,打破传统烟囱式系统建设模式,提供一站式访问服务,实现服务与应用的便捷访问和数据可视化展现。强化与市、省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建设县级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可视化运维、感知网安全防护等子系统。指导片区、乡镇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确保上下联通、无缝衔接实现监管监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辅助决策、政务管理等功能。

二、推动行业部门应急管理信息融合 

协调推动交通、住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化品监管、特种设备等行业部门的专业领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专业领域灾害风险的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提升综合预警监测能力。配合省应急管理厅、市应急管理局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系统,实现本级各类重点企业、自然灾害风险在线监测。推动各级行业部门信息平台数据的交换、共享和整合,构建完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渠道,为信息化深度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按照应急部统一部署,利用天目网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感知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天空地一体综合减灾工作。

三、提升应急通讯保障能力 

结合各片区、各乡镇实际,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建设和专业通信保障队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构建应急卫星通信网,按需配备卫星便携站、动中通卫星车载站和北斗、天通等通信终端,满足道路中断、电源故障、公共通信网络故障或损毁等极端情况下卫星定位、短报文、语音等通信需要。建设本地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配备车载、背负等通信终端,实现现场救援队伍内部、现场与各级指挥中心之间的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传输,提供有效通信支撑。建设公网无线通信系统,按需配备便携式 LTE 专网基站及配套终端,在极端情况下,将现场音视频信号及时回传现场指挥部、后方指挥中心。建设 支县级通信保障队伍,在5个片区分别建设一支片区级别应急通信保障小组。加强三台县辖区内灾害多发易发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

四、提升信息系统和网络运维能力 

积极探索运维服务模式,健全本地化运维运行保障机制,强化县、片区、乡镇各级运维团队技术能力。组建县本级运维管理团队,配备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应急信息化平台日常管理和运维人员,负责本级建设的应急管理业务系统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通过购买专业服务、聘请专业机构等方式对应急管理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防护。对于部署在本地政务云的业务系统,按照相关要求,做好运维管理和安全保障。强化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对信息化平台稳定可靠运行的支持保障。

 

第八节  提升应急管理群防群治水平

 

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普及应急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积极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建立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大力提高群防群治水平。

一、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持续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制度建设、支撑保障、预案管理等重点工作。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村(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应急格局。健全片区、乡镇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细化职能职责,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人员配备。将应急管理纳入村(居)委会、社区等基层群众组织日常管理,落实工作职责。组建片区、乡镇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建成以片区的中心乡镇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科学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以安全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为载体,完善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指导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各类企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矿山救援驻训基地,组织各类应急队伍进行技能培训,提高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能力。充分发挥红十字组织参与应急救援作用。

二、开展应急文化建设与宣教

创新防灾减灾文化宣传载体,彰显三台县减灾文化特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平安社区、安全社区、应急体验中心建设。完善应急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应急科普宣教场馆、教育基地等建设,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推进应急宣传五进工作,完善公众应急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作用,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读、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科普宣教活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开发制作电视专题宣传片、公开课、微视频、公益广告等,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在县城社区、乡镇农村建设集安全教育宣传、应急知识普及、常用防护体验、基本物资备用等功能的公共安全服务站点(室)。

三、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

健全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各级党政干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培训;开展具体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监察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业务提升培训,整体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完善高危行业安全教育体系,利用绵阳市安全生产考试分中心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推动全县安全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建设,鼓励规模化企业建立特种作业人员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各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安全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并邀请专家讲课,去企业现场参观学习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开展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训练 

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以及交运输、旅游、教育等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把应急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健全完善学校应急教育体系。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应急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志愿者应急技能;推动企业、学校、人员密集场所、自然灾害易发点普遍开展疏散逃生、应急避险等方面的群众性应急演练。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分行业、分群体、分区域逐次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完善以安全教育场馆、体验基地、安全文化走廊等为主体的布局均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安全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拓宽宣传推广渠道。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交通安全宣传阵地。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五、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 

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动员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评价等第三方机构,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等形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巨灾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保险机构、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灾后救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一、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

三台县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建立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数据库,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入库登记,建设安全风险等级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信息及事故预警信息纳入基础数据库。

二、重点行业安全改造升级工程

推进非煤矿山、危化品、冶金、有色、机械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快安全改造升级进程,推广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装备在粉尘防爆、有限作业空间等高风险环节的应用。全面整顿安全生产条件落后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治理危及周边群众安全的高风险企业,推进企业安全技术更新、工艺流程再造。推进实施生命防护工程、智慧工地等重点项目。

三、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安全监管监察职业能力建设标准,补充、更新县、片区和乡镇级安全监管监察装备。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构,充实县、片区和乡镇级行政执法人员,加强乡镇、工业园区监管力量建设。强化安全监管六种建设”“四种能力建设,强化基层监管监察人员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开展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提高基层监管工作水平。

四、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智能感知系统建设

对县辖区内加油加气站、燃气公司、危化品生产与经营单位、烟花爆竹、油气田等单位实施危险化学品行业风险研判系统、北斗+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和特殊作业监控预警系统。

 

第二节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开展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乡镇、村社按在地统计原则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普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上报。按国家、省、市和县开展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要求,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县级分数据库,开展主要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县级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配合省市完成综合风险区划和区划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设施标准化建设。按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180-2017)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GB 21734-2008),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在村(社区)科学设置紧急避险点,升级改造现有避难场所设施,健全应急标志标牌,补充硬件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等配套功能设施。充分利用乡镇机构改革后不用的学校、医院、政府等用房改建为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容纳人口数量。在原有避难点的基础上,每个镇应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使其满足辖区人口大于2m2/人的要求。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运维管理。加快乡镇、村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乡应急保障水平。

三、防洪排涝减灾工程 

推动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升涪江和凯江、梓江、江等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开展三台辖区河道防洪治理,分阶段系统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低标改造、初期雨水截流、河道水系调整与整治。系统整治潼川、北坝主城区道路排水管网,逐步提升城镇排涝能力,使城乡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具有显著提升。   

四、重点文物单位安全防护工程   

推动三台县辖区内潼川古城云台观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工程、安防工程和防雷工程的建设;建立文物消防、安防、防雷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文物安全防护智能化管理。

五、森林消防建设工程   

结合实际,在中火险区重点乡镇因地制宜,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位置,规划布局一批森林消防蓄水池,进一步提升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森林消防基地及训练、生活设施,完善森林消防队伍及地方扑火队装备配备,森林防火重点防控区队伍装备配备率达到100%,火场语音通信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六、防震减灾基础工程

一是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配合市级查明城区断层情况,为城区发展建设奠定防震减灾基础。二是城市地震小区划工程,在市级统一组织下,配合形成《绵阳市城市地震小区划工程报告》,为区域内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七、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推进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结合省市安排部署,在政府机关单位、重点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位置加密安装预警终端,实现地震预警全覆盖,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二是地震前兆台网加密建设工程。在省市的组织指导下,建设地震前兆观测点、地震宏观观测点,与国家地震台网联网,与省市共享地震信息,全面提升我县地震监测和抗震救灾能力。推动开展地震风险隐患排查,以民用C级和D级危房为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八、无人机安全监管和灾情监测项目

通过无人机低空摄影获取全县自然灾害隐患点、河流、露天矿山等灾害易发点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以及立体正射影像并建立实景维模型信息系统,实现自然灾害隐患点、矿山的三维漫游、量测等功能,提升全县自然灾害隐患点,河流及矿山的可视性和交互性,并通过周期性测量进行动态监管。

 

第三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一、城乡消防站、消防队建设工程

优化全县消防站布局,缩短救援作战半径,形成及时响应的城乡消防救援体系。重点推进5个片区中心镇消防救援站建设。加快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设、特勤站建设,逐步推进三台县辖区内其余乡镇消防救援站建设 2025年规划建成2座一级普通消防站(芦溪工业园区、新德镇二路消防救援站)、2座特勤消防救援站(工业园区、五里梁)1座城市一级消防救援站(黄家坝)、1座小型普通消防站(潼川镇古镇消防救援站)    

二、县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进一步建强消防抢险救援大队、武警部队应急救援中队等20县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各类应急救援装备。  

三、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程     

各乡镇组建不少于20人的应急队;全县383个村、79个社区组建不少于15人的应急分队,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基本能够满足应对各种事故灾害的应急能力。

四、快速反应中心建设

为应对突发灾情,在紫河、富顺镇、金石镇等乡镇建设突发灾害应急快速反应中心,配备充足的抢险救援物资。快反中心主要相关乡镇选调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爱奉献的人员组成。

五、直升机航空救援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三台县森林火灾风险分布,在芦溪中学操场建设森林消防直升机应急起降点1个,在鲁班镇鲁班水库建设1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健全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县级专项应急预案24县级主要部门应急预案34突发事件交通运输保障应急预案等8部应急保障类预案各乡镇、园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第四节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升级改造工程

根据县辖区洪涝灾害多发,防灾救灾实际需要建设完善县和片区中心乡镇物资储备库。对县、乡镇现有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适应性改造升级,增加洪涝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升级改造救灾物资储备库信息平台,配备现代化信息设备,实现县、片区中心镇、一般乡镇三级救灾物资库(点)可视化管理。在全县新建1个骨干库 

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科学制定《三台县应急物资储备规划(2021—2025)》,建立覆盖全县、片区、乡镇、村(社区)、家庭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落实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将各站点应急物资纳入四川省应急能力网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和统筹调配机制,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综合管理能力。

三、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工程 

依托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建立县级通信保障队伍,重点配备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在一些偏远乡镇建设乡镇级建立应急通信保障分队,重点配备数字移动集群基站、卫星电话、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单兵图传等装备。

 

第五节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一、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程

开展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县级应急管理与救援指挥信息化系统,整合在用、拟建系统,汇聚接入各部门业务数据,对接市、省级平台。开展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终端安全建设感知网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可视化运维管理等系统建设。根据省厅规划开展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项目建设指导片区、乡镇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二、应急管理指挥场所及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开展县级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建设县级融合通信系统、本地应急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网无线通信系统,按需配备便携式LTE专网基站及配套终端。通过多种通信手段与固定指挥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会商研判和决策指挥调度等基本需求。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上下贯通、数据实时共享、部门联动协作的应急调度指挥系统。

三、专业领域风险隐患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程

推动建设交通、住建、水利、气象、自然资源、危险化学品监管、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实现专业领域灾害风险的综合监测、智能评估、趋势分析和精准预警,提升综合预警监测能力。

四、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中心建设

建设三台县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合并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库,补充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建设三台县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化系统,实现与省市县三级平台及同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的无缝对接、资源共享。整合现有各类发布手段和渠道,实现横向各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汇集、及时发布。

 

第六节  应急宣传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一、应急教育体验馆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科普及教育培训设施和资源,建设以安全应急为主题、以交互式体验为主要形式、以菜单式模拟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教育体验馆。体验项目可采用声光电和多媒体等技术,模拟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火灾、溺水、交通事故、电梯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家居安全、应急救护等灾害和应急场景,建设基于真实三维环境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设施、沉浸式体验设施、应急装备模拟操作设施、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示和训练设施等。建设三台县安全体验中心暨青少年安全文化教育基地。

二、应急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工程

依托三台县消防救援大队的现有资源,规划应急教育培训功能分区,建设应急教育培训基地,满足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培训需要。建设一批应急文化阵地。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等工作,建设一批应急文化长廊、应急文化主题广场主题公园、社区应急教育橱窗、农家书屋等应急文化阵地。建设网上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系统,打造网上应急科普平台,让应急文化影响人们的应急意识和行为。通过科学普及、休闲体验和应急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能力提升培训工程

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授课方式,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开展各级党政干部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方面的培训;具体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执法监察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应急管理业务提升培训。依托现有安全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处置、医药化工、油气管道泄漏、燃烧爆炸等训练设施等在内的安全生产类模拟训练装置,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特种作业操作培训效果。  

 

第七节  重点项目

 

根据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实际情况,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重点发力,布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现代化能力提升的支撑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监管监察能力提升建设工程

1)定期邀请各类安全生产专家和技术骨干,对全县各级应急队伍,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

2)每年定期举办1-2期全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党员干部、企业生产负责人与安全管理人员为主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3)建立总数不少于30名安全专家库;引进安全管家安全专业技术团队长期进行专业指导;利用3-5年时间,通过培训与培养,建立一支30人的本地专家技术团队。

2

安全生产防控重点建设工程

1)包括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桥梁安全监测、公共客运主动智能防控(包括航务海事)管理系统、农村公路养护系统、河道综合监管系统、地质灾害检测系统、综合数据管理平台

2)老马镇曾家桥、芦溪大桥建安工程、紫河镇仙家井团结桥、断石乡飞凤桥、高沟桥危桥改造、断石乡玉林大桥原址维护等10座危桥改造项目。

3

自然灾害防范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1)绵阳市三台县北坝镇文峰山李前渡山嘴崩塌应急抢险救灾工程项目;

2)重大地质灾害点整治计划,共计20处;

3涪江中游左岸、刘营镇、灵兴镇、新德镇、老马镇、永明镇、魏城河三台段、江三台段、古井镇、富顺镇、芦溪镇、刘营镇、祠堂湾水库、三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南路片区)、三台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北路片区)共计16个重点水利项目,包括水库修建工程、防洪治理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3

直升机航空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在三台县职教中心操场和芦溪中学操场,新建森林消防直升机应急起降点2处;

2)鲁班镇新建人影作业基地1

4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重点工程

1)在全县各乡镇、村(社区)按照常驻人均不少于2实施规划建设

2)在老马镇和芦溪镇新建应急避难点。

5

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1)新建新德物资储备库,扩充各乡镇、村(社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2)整合现有应急平台、防震减灾信息平台、水情信息平台、山洪灾害防治预警平台、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建设三台县应急指挥场所 1

3)新建乡镇快反中心3个,配备应急抢险救援物资;

4)建设潼川一级城市消防站。

6

微型消防站建设

462个村社区的微型消防站建设

7

应急能力信息化建设工程

1依托省市级原有平台,提升新建应急广播信息智能化系统、结构化预案系统、应急事态可视化系统、应急随行指挥系统、安全生产监管平台、自然灾害监测指挥系统、全县一网统管监测指挥系统

2)建设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8

应急宣传长廊建设工程

全县462村(社区)规划建设应急长廊。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应急管理体系专项规划,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主要任务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节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加强资金与规划项目相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地方各级投入责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规划项目落地见效。

 

第四节  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第五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